“五一”节后上班职业健康指南
今年“五一”假期有5天很多人把握难得的小长假外出旅游、访亲走友可是还有很多人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辞辛劳以实际行动诠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优良传统健康是劳动者良好实施劳动创造的根本“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动员全社会关心关注劳动者职业健康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增强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用人单位
1. 建立健全企业制度和政策,对员工进行操作规程培训,加强对机器设备和防护设施的维护,建立合理的工作作息制度,实施卫生保健措施,确保良好的管理效果,提倡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对高毒物质采用替代、改变工艺、密闭、隔离、自动化远距离操作、湿式作业、局部通风及维护管理等措施,从源头控制有毒有害物质。当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无法实施或无法完全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时,为劳动者配备个人防护样品,防止有毒有害物质从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进入人体。
2. 倡导做好员工健康管理、评选“健康达人”。国家机关、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应支持员工率先树立健康形象,鼓励员工争做“健康达人”。对从事长时间、高强度重复用力、快速移动等作业方式以及视屏作业的人员,采取推广先进工艺技术、调整作息时间等措施,预防和控制过度疲劳和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开会时间超过2小时应安排中间休息10~15分钟。建立完善促进健康生产生活方式的相关制度,如工间操、健身、无烟单位制度等。根据单位的大小和评估的危险程度,独立或与其他单位联合设置医务室、救急站,或配备救急箱、救急包或救急柜。
3.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依规履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措施“三同时”(即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用人单位应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员工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4. 建立职业病防治管理责任制,健全岗位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防护措施公告制度,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监管到位、防护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5. 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配合开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工作。
6. 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合同中应明确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病危害防护等内容。保证劳动者休息时间,合理安排劳动者休假,杜绝违法加班。同时要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劳动者
1. 倡导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和传播职业健康文化和理念,提升自身健康素养水平。国家公职人员、教师、医生以及国有企业职工等从业人员有责任率先树立健康形象,鼓励劳动者人人争做“健康达人”的行动。
2. 树立健康意识,了解、掌握与职业健康相关的各项制度、标准,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
3. 树立法律意识,懂法、知法。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罹患职业病,及时诊断、治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学习掌握常见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理方法,掌握急救知识。一旦发生事故,能够正确应对,正确逃生、自救和互救。
5. 在生产环境中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可能引起相关职业病。要注意职业病危害的防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6. 文字工作者及需要长时间伏案低头工作或长期前倾坐姿的群体,容易导致颈椎病、肩周炎和腰背痛。应注意通过缓解肌肉紧张。在伏案工作时,应注意保持姿态良好,坐时保持上身挺直;调整椅子的高低,使双脚刚好合适地平踩在地面上;使用电脑时,电脑的仰角要与使用者的视线相对,不会过分低头或抬头;经常在电脑或其他有辐射荧屏前工作的人,每隔1~2小时应有意识地离开荧屏一段时间,向远处眺望,注意做眼保健操,预防干眼症。要合理休息,建议每工作1~1.5小时左右时就活动腰部和颈部。下班后尽量不要长时间地坐立,合理调配作息时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如游泳、健身、篮球、羽毛球、慢跑、快走。
7. 教师要注意常备润喉片,用嗓后宜饮热茶,预防咽喉炎。站立时两腿重心交替使用,防止静脉曲张。
8.驾驶员等职业群体容易患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应合理安排行程,做到间隔4~5小时用餐一次,定时定量。保持正确的驾驶姿势,将驾驶座位调整至适当的位置,确保腰椎受力适度,并注意减少震动。一般每隔2小时休息15到30分钟。